“数字敦煌”30年:从构想到不断完善
作者:无时间:2018-11-20来源:中国文化报今年夏天,敦煌莫高窟客流量创40年同期新高。“如果你爱她,就要保护她!如果你爱她,就在春季、冬季、秋季再来欣赏她的美……”记者的微信朋友圈随即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原来是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呼吁更多游客“错峰出行”。可以想见,作为我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受到了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其珍贵的彩塑、壁画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面对这一难题,上世纪9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且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的珍贵资料。30年来,这一项目不断向前推进。借助高科技手段,“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App等途径走出敦煌。
在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樊锦诗提交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建设数字影院和球幕影院等现代化多媒体演示场所,向观众全面展示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石窟艺术经典。
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实行单日6000人次承载量控制、网络预约、分时段参观、数字化虚拟洞窟实景展示与莫高窟实地参观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新模式,使旅游旺季进入窟区的游客量瞬间峰值由过去的2000人次至3000人次,降至1200人次。“数字展示中心的成立,切实降低了游客参观游览活动对石窟文物以及遗址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莫高窟的游客承载能力,同时也丰富了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4月29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第一期正式上线,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节目。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采集精度为300DPI的洞窟近200个以及11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工作。“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是传统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合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信息,构建跨区域的文化资源库,尤其是石窟图像资源和文献资源,能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敦煌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说。
近年来,位于甘肃兰州的敦煌艺术馆举办了很多场数字展览,以新媒体艺术形式展示莫高窟文物。2014年8月,敦煌研究院在兰州分院敦煌艺术馆推出“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数字化成果展”。2016年12月,又对原有展览进行升级扩充,丰富了展览形式和内容,并更名为“艺海存真·敦煌”展览。“在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展区里,我们运用数字化手段,将二维图像与三维模型相结合,使敦煌石窟不可移动文物突破物理限制,让观众可以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近距离欣赏体验丰富多彩的敦煌艺术。”吴健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于敦煌数字化保护莫高窟的影响显而易见。目前,数字敦煌展览已经走出敦煌,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吴健说。
30年来,敦煌研究院培养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数字化团队,拥有了海量的数字资源。在科技引领下的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工作,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管理等环节以及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手段,为敦煌艺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