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激活乡村生态:记杭州三位农创者的文化之旅
作者:朱海洋时间:2018-11-21来源:农民日报文化对一个乡村意味着什么?它看不见,却可以触及心底最柔软的乡愁;它听不见,却可以引发来自五湖四海的共鸣;它摸不着,却可以创造延续与重生的力量。
那么,在休闲度假时代,在个性化消费大行其道,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里,文化又会有什么样的注解?最近杭州举行的首届乡村振兴“村民论坛”上,一位是土生土长的本乡人,一位是返乡创业的女白领,还有一位是怀揣梦想的农创客,娓娓讲述他们的乡村故事。所折射出的,正是杭州的一道新景象:用文创激活乡村生态。
俞荣华:径山村因文而新生
“千年径山茶如何在困境中,打好文化营销牌,闯出一条致富路?”问题一抛出,全场观众都竖起了耳朵。讲述人名叫俞荣华,是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的村委会主任。不过名头更响的,是他的另一个标签——径山茶炒制技艺的传承人。
径山村山多田少,最负盛名的就是这里的径山寺与径山茶,至今流传着千年禅茶文化。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径山茶一度衰落,后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才逐渐打开市场。
然而,作为核心生产区的径山村,却依旧鲜为人知。村里茶农常常为茶叶贱卖,甚至是滞销而感到忧心不已。俞荣华17岁就拜师学艺,论种茶、比技艺,包括他在内的村民都不在话下。问题出在哪?他有点想不明白。
十多年前,带着这个问题,俞荣华请教一位茶行业专家。专家反问:“如果到径山来,你们拥有自己品牌的茶企吗?有专业人能够讲述径山茶的历史文化吗?”
寥寥几句,让俞荣华醍醐灌顶。过去,自己花了大把精力用于技术改进、产品开发,反而忽视了最具灵魂的文化。此后,俞荣华像是换了个人,全身心地挖掘径山茶文化,而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径山茶汤会。
“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原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整个仪式体现了禅意、礼仪、茶艺,2010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怎么让非遗活化,为更多人所知?俞荣华联合村内众多径山茶专业人士,在2014年茶圣节期间成立了径山茶汤会,拉开了民间恢复径山茶宴的序幕。一年后,“径山茶宴”终于得以恢复,并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俞荣华看来,正是文化挖掘让径山村得以新生。如今,从老底子的泥巴墙,到别样雅致的前后庭院,再到各色茶文化元素,“禅茶第一村”的名号日渐打响。而且,游客到了径山村后,在茶室里可体验唐代煮茶、宋式点茶、径山茶泡制、谢茶感恩等内容,全方位了解径山茶及茶宴的前世今生。自然茶叶也不愁销了,还让径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胡芳:新式养蚕变时尚
如果不说,你很难想象,眼前面容姣好、发型利落、穿着时尚的“80后”,是一家蚕桑合作社的“掌门人”。她叫胡芳,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企工作10年后,在5年前,完成了“解甲归田”的转型。
从外企白领到蚕桑大户,从都市到乡间,起初,胡芳还真有些不适应。在她看来,另起炉灶,白手起家是一种奋斗。实际上,传承家业、推陈出新,也并非易事,责任重大,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父亲胡福良算是技术“大拿”,2007年时,创下了宝鑫蚕桑专业合作社,虽然面积不大,但横跨了蚕种选育、栽桑养蚕、蚕茧收购等多个领域。
既然“接了盘”,胡芳就准备不走寻常路。她的计划是,光种种养养肯定不够,得和加工、旅游、营销等后端产业链结合起来,特别是必须融入文创元素,让蚕桑变成一件有趣的、时尚的事情。
2013年,胡芳开始创建蚕宝宝乐园。园子里,桑树分为两种,一类是叶片大、肥、厚的桑树,专供养蚕,另一类是桑葚又甜、又鲜,个头还大的桑树,供游客采摘。
去年,在胡芳的极力倡导下,乐园举办首届蚕桑文化节,让游客一边体验采摘乐趣,一边参与桑叶茶、蚕丝被的制作,还引入传统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两年节会办下来,让乐园攒下不少人气。
胡芳的另一张牌,则是打通电商渠道。这几年,利用淘宝店铺、微信营销,无论是传统的蚕丝被、丝绵袄、丝巾等产品,还是新式的桑叶茶、桑葚膏、桑葚干,甚至包括吃桑叶的香猪、山羊等,都像坐上了火箭,不仅不愁销,价格还颇为可观。
早年,长兰村里的蚕农挑着扁担,将蚕茧拿到集市上卖,价格低廉不说,还不一定有人买。如今,在胡芳的带领下,周边6个行政村的700多户桑农都实现了统一收购。胡芳说,最近,她思考最多的依然是文创。在她看来,文创不仅仅拉长了产业链,更关键的是还提升了品牌内涵和附加值。
李映:马老板的10年乡旅
李映像极了老男孩,阳光、浪漫。或许母亲是满族人的缘故,长在城市的他从小与马结缘,梦想可以在乡村牧马。11年前,果然梦想成真,李映辞去上海的工作,带着16匹马来到了余杭鸬鸟镇的山沟沟村,开始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其实,山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甚至有些寂寥,可李映在山上养马,一扎就是4年。2010年,镇里领导三顾茅庐,请他下山创业。于是,李映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盘下村里倒闭的中药厂,将其改建成黎鹰乡村牧场。
经过几年实践,如今的黎鹰牧场早已变身文旅融合的综合体,旗下不仅有牧场,还有山沟沟乡旅文化公园、生态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古韵慢街等项目,特别是文创板块,李映投入了大量精力。
回顾过往,李映感慨地说:“最初的乡村5年,是改造人生观的5年,我学会了务农,渐渐融入乡村;第二个5年,是乡村创业的5年,由于和村民打下的互信基础,使得这条路走得顺风顺水。”
在村里,大伙都亲切地叫李映“马老板”,而他也早已把自己当做村民。10年中,他见证着鸬鸟的蜕变:从一个山区小镇变身国际慢城,从传统农村变身农家乐集聚地。
去年,山沟沟村农家乐业主盛师傅由于中风,家人找到李映,希望他接手家中的餐厅。
李映答应了,同时也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创业——“联合农庄”项目。他说:“简单说,就是通过搭建城乡资源的对接平台,将城市资本、创意,与乡村闲置房屋、林地、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帮助农户对接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在李映的眼中,第三个5年,应该是把乡创和众创做透。“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个人再有能耐,终不能独成大事,只有“人和”才能让乡村发生巨变。而对于文化,李映始终怀揣敬畏之心,因为那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具有独一无二的差异,也是“点山成金”和打开振兴大门的密钥。